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和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深入推进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职业教育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习近平文化建设系列讲话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秉承“笃学敏行、致用至善”办学理念,以培根铸魂、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党建引领、价值引领和文化引领为主导,以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地域文化、专业文化、课程文化建设为载体,构建彰显现代制造与现代服务特色的校园文化,打造三全育人大格局,营造文化育人大环境,用信仰点燃青春之光,用奋斗擦亮青春底色,用奉献彰显青春价值,为湖南“三高四新”战略和岳阳市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基本原则

1.人本性原则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把文化育人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先进的校园文化培育人、愉悦人、塑造人和发展人,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提升健康的文化品位,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育性原则   突出文化育人功能,坚持弘扬时代主旋律,体现发展主题,培育时代精神。

3.整体性原则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注重整体规划,力求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历史文化与时代精神、红色文化与地域文化、专业文化与职业文化协调一致。

4.主体性原则   校长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培植者、引领者,教师和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建的良好氛围,让师生在参与中建设,在建设中接受熏陶和教育。

5.实践性原则   校园文化建设重在参与,重在实践。要注重文化载体和活动形式创新,形成深受师生欢迎并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

6.个性化原则   既要彰显办学理念和办学文化,形成与时代精神相符的办学特色,也要彰显现代制造与现代服务专业文化特色,也要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三、建设思路  

突出一条主线。紧紧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党建引领、价值引领和文化引领,突出“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主题,切实发挥文化育人和精神陶冶作用。

彰显两大特色。紧密对接现代制造和现代服务两大产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构建三全育人格局,涵养职业文化精神,培育工匠文化品质,提升服务产业技能。

整合三大资源。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和学科特色,系统整合区域内“先忧后乐”“上下求索”“戎马关山”“抬棺进疆”等传统文化资源,任弼时“骆驼精神”、平江起义“扑城精神”等红色文化资源以及园区产业文化、学校专业文化、现代服务职业文化资源,建设品牌课程,打造品牌活动。

打造三个平台。创新校园文化活动载体,着力打造以讲坛文化、节庆文化、社团文化为主体的活动平台;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岳阳红色文化、现代服务专业文化为主体的特色课程,着力打造一体化、网络化在线课程平台;创新社会服务模式,着力打造社区学院、园区教师工作站、乡村服务示范点等实践平台。

突出五个重点。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标识文化建设,营造课程育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学校环境。

    四、主要建设任务

(一)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学校的形象、个性、风貌往往通过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体现出来。

    1.精神文化建设内容

1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按照《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文件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活动。弘扬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精神,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求索精神,杜甫“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爱国精神和左宗棠“抬棺进疆”的担负精神,引导学生传承文化基因,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不断丰富文化知识,提高人文素养,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激发文化情怀和民族自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2)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弘扬中国共产党人一百年来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沉淀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同时充分发掘任弼时的“骆驼精神”、平江起义的“扑城精神”等具有地域特色的红色文化元素,引导学生明确时代主题,承担历史使命。

(3)彰显现代服务特色的职业文化

加快和提升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以及互联网融合发展,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融相长、耦合共生是未来我国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依托园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发掘产业文化和专业文化的育人元素,将其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融入课堂教学、融入校园文化、融入学生素质测评,在职业文化的熏陶中,明确价值追求,涵养职业道德,丰富职业情感,提升职业能力。

(4)涵育价值取向的课程文化

课程文化作为一种学校文化,体现学校的教育意识、教育哲学、价值取向和特色品质。课程建设既是三教改革的逻辑起点和重要抓手,也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一个亟待突破的领域。学校一方面要着力于课程文化建设,形成一种共同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行为;一方面要平台+模块课程为主攻方向,构建基于价值取向的情境化人文课程体系和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要开好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对理、工、农、医科学生要多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对文科学生要适当开设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课程。通过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2.精神文化建设标识系统

(1)校名 作为一所职业院校,“岳阳现代服务职业学院”的核心内涵为现代服务。

国家发改委、工信部、教育部等15个部门《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发改产业〔2019〕1762号)明确提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随着工业化进程和网络技术发展,现代服务业已从传统服务业,延伸到生产性服务业以及金融服务、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服务、民生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因此,加快和提升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以及互联网融合发展,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融相长、耦合共生是未来我国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

“岳阳现代服务职业学院”正是顺应这一发展趋势,聚焦现代制造和现代服务两大产业而建设的一所新型院校。

(2)LOGO设计

校徽即学校的视觉形象。岳阳现代服务职业学院校徽核心元素采用“科技”一词的拼音首字母“K”“J”进行创意、演变,既象征扬帆起航的船帆,又象征盛开的花朵,学校快速发展的高速公路和未来科技的核心——太阳能帆板等立意,很好的与学校教育理念和未来发展相吻合。整体色调以科技感十足的湖蓝为主调,强烈的表达出了学校理性、严谨、科技、效率以及永不放弃的精神。风帆前方的一个金黄色圆点,象征地位的尊贵、金色的年华、美好的希望和丰盈的财富。

 

 

(3)校训 

校训为学校之魂。它既是一种文化标识,更是学校办学理念与价值目标的高度凝练。岳阳现代服务职业学院为“笃学敏行、致用至善”,它体现了职业教育特点,也彰显了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追求。

(4)校风、教风和学风

大力营造崇尚科学、严谨求实、善于创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校园风气。扎实开展师德教育,制定完善师德规范,严格师德管理,加强教师思想品德和学术道德教育;制订完善大学生行为规范,坚持正面教育与严格管理相结合,努力形成勤于学习、奋发向上、诚实守信、敢于创新的良好学风。

(5)校歌与校园歌曲

——校歌

玉笥山,汨罗江,

五彩缤纷梦飞扬。

忧乐关情求索路,

驼铃声响诵骄杨。

我们是中华优秀的儿女,

担负着民族复兴的希望。

笃学敏行 致用至善

壮丽的人生从此起航。

 

新时代,正辉煌,

青春阳光播四方。

工匠魂牵强国梦,

技能报国刻心上。

我们是中华优秀的儿女,

担负着民族复兴的希望。

笃学敏行 致用至善

壮丽的人生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