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过往 展望未来 谋划当前 ——马院(通识学院)认真开展新学期教研活动
新学期伊始,为落实校党委“抓教师队伍、创更新业绩”要求和张建校长的开学工作报告,赋能“三全”育人、构建“大思政课”体系,发挥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识教育学院)各教研室聚焦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实践育人等关键任务,紧锣密鼓开展系列教研活动,以扎实举措为新学期教学工作谋好篇、布好局、起好步。
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识教育学院)院长刘宇赤在教研室活动时强调:“教育是良心事业,讲台是责任阵地。各教研室要始终牢记‘立德树人先树己’的根本要求,以此次系列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强化教学协同、深化课程创新。”
毛概教研室:夯实教学根基 凝聚育人合力
毛概教研室聚焦教学基础工作,通过“新教师见面会”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新老教师快速融合;系统推进2024级、2025级教学任务初步编排,确保教学有序衔接;组织暑期学习生活感悟分享,以鲜活经验丰富教学视角;在学期课程教学进程研讨与集体备课中,重点强化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协同设计,构建“理论贯通+实践联动”的思政课程群育人体系——结合法治建设相关论述与现代法治实践,共同开发“网络安全素养”“校园权益保护”等跨课程专题案例,通过“老带新”师徒结对模式打磨“法治故事微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象化渗透。同时优化教学内容与节奏,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注入历史维度与理论深度,助力学院“大思政课”体系落地见效。
习思想教研室:聚焦开学第一课 创新教学范式
习思想教研室以“上好开学第一课”为切入点,深入研讨课程设计:内容上紧扣时代主题,整合热点时事与共享案例,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新成果及湖南“三高四新”省情融入课堂;形式上探索互动教学与信息化应用,计划引入情景模拟、小组辩论等模式增强代入感;同步对标课程标准,细化本学期课时分配、作业规划与考核方案,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教学从“入脑”向“入心”深化,呼应学院“AI+思政”教学模式探索方向。
数学教研室:优化课程标准 服务人才培养
数学教研室以专业评估要求为导向,集中开展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结合高职学生职业发展需求,强化数学知识与专业技能的衔接性,如针对信息工程、数字经济等专业优化数理逻辑训练内容,助力学生夯实职业发展的数学基础,为学院人才培养方案落地提供支撑。
文化教研室:融合文化育人 构建大思政格局
文化教研室整合大学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育等资源,组织教师研习新教材、修订课程标准,明确备课分工,规划“书香社团”“舞蹈社团”迎新活动,推动文化教育融入“大思政课”体系,助力营造人文提升环境。同时开展“2025年课程标准修订与实施”研讨,聚焦职业教育特色,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紧扣立德树人与文化传承,探讨《大学语文》等课程与各专业融合路径,强化实践性,构建对接岗位、服务终身发展的内容与评价体系,促进文化教育与专业培养协同增效。
英语教研室:强化教学协同 提升应用能力
英语教研室同步推进新教材研习与课程标准研讨,结合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定位,优化“职场英语”“跨境服务英语”等教学模块;合理分配备课任务,计划依托“英语角”“行业英语竞赛”等社团活动,提升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为学院培养国际化技能型人才赋能。
体育教研室:深化教学改革 促进全面发展
体育教研室以规范化管理与特色化教学为抓手:明确各场馆责任人及卫生、安全、器械管理职责,设计危险提示标语并于9月10日前完成张贴,筑牢安全防线;推进课改创新,将每节课拆分为“体能训练+专项技能”,针对信息工程、健康管理、智能工程等专业特点设计针对性训练内容;规划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流程,拟设“测试周/月”常态化监测学生体质;丰富体育节项目,通过多渠道宣传提升参与度。系列举措既落实学院“全校健身大课堂”建设要求,又助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信息教研室:拥抱技术革新 赋能智慧教学
信息教研室聚焦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组织教师修订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计划,同步探索人工智能教学方案;通过集体备课深化新教师培养,推动AI技术在资料收集、案例生成、情景模拟等教学环节的应用,呼应学院“AI+思政”等智慧教学探索,为构建沉浸式课堂提供技术支撑。
创新创业教研室:激活创新基因 服务产业需求
依托学院“创新创业项目建设”部署,创新创业教研室联动校地、校企资源,规划课程体系与实践活动,拟通过“创业沙龙”“项目孵化对接会”等形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助力学院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